找到相关内容395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对宗教信仰的态度

    欺骗,愚蠢兴盛?为何正义、正理受到摧毁?我把你们的神当作是不义。  在《清净道论》( Visuddhi Magga)里有一首古代的诗,内容说:「生命轮迥,非神、非梵天所造,一切万物因缘造。」  佛教经典...

    洪祖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5549163.html
  • 台湾佛教之历史发展的宏观式考察

    著述也有多种被译为中文。已故的大陆学者叶均所译的南传名著《清净道论》也有多处佛学院或道场以之为授课的教材。高雄元亨寺更鸠巨资译出《南传大藏经》中文本行世。这对一向偏重北传佛典的中国佛教徒而言,历史意义是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249229.html
  • 佛教的近行定与安止

    法:第一种,称为寂止禅。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,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。例如:遍处(Kasinas,即取相观〔visualisation〕)、不净观,在《清净道论》里有四十个起观对象,他们...

    慈济瓦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449295.html
  • 近行定与安止定

    第一种,称为寂止禅。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,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。例如:遍处(Kasinas,即取相观〔visualisation〕)、不净观,在《清净道论》里有四十个起观对象,他们通常...

    慈济瓦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549297.html
  • 佛教僧团的分裂

    七部。西元四、五世纪间,又有以修行次第为主要内容的“解脱道论”(大光著)与“清净道论”(觉音著)等两部重要论书,其风格,有别于一般以法义分别为主的论书,值得重视。  说一切有部的论书,较早期的也有七部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4251733.html
  • 北传佛教,与南传佛教,有什么区别

    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’(《锡兰简明史》)。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,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,并写了一部著名的《清净道论》,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。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5851749.html
  • 赵朴初与“文革”后大陆人间佛教走向

    设分院,另设尼众部。  各地宗教政策也在中国佛协的帮助下得以逐步落实。对佛教文化事业也开始恢复,整理《房山石经》拓片,完成《释量论释》的汉译、《解深密经疏》佚失部分的汉文还译工作,完成对前译的《清净道论》的校订,编辑出版《中国佛教》第一册,编辑出版佛教刊物,帮助各地佛教徒学习及正确理解政策精神,推动学术研究和对外文化交流。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物——《法音》公开发行。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,...

    窦亚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252203.html
  • 问与答

    意义和《清净道论》“戒随念”的内容相同(SA. Ⅲ, p.277;DA. Ⅱ, p.536;MA.Ⅱ, p.400;Vism. pp.221-222)。所以依照南传佛教的传统说法,证得初果的圣人应该不会...亦不怖畏堕地狱等而勤持戒,但乐善法,故名清净。”(大正32?245中)优婆塞受持五戒;比丘持守两百二十七戒,必须名符其实,奉行自己的义务,才是真佛子。否则,宁愿舍戒也不要违犯世尊所制定的圣戒!   ...

    Santagavesaka Bhikkhu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352520.html
  • 佛教禅修——南传上座部佛教

    事物)都弥漫着慈心。  《清净道论》中的方法是:  1、用善良的心愿带出慈心。如:愿自己及众生身心健康快乐;愿自己及众生身心经常保持宁静和谐;愿自己及众生远离危险;愿自己及众生得到解脱自在等善愿。  2...作为住处和居所,即是以感官享乐作为住处和居所的。所以,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定境时,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诸天,有如梵天那样清净,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。  (二)、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0154245.html
  • 简析佛教对性欲的态度

    不净盈于外;……当自灭诸爱,一心观不净;服饮于甘露,住大涅槃城”[6]。不净观作为佛教修行的二甘露门之一,乃佛徒对治淫欲的基本方法,广传于三系佛教。《清净道论》总结有十种不净观——人死后相继出现的“...道、辟支佛道。无上大道,皆从不淫清净故得”[10]。所有这些对治方法的最终目的,不外是要彻底断除性欲,达到《中阿含梵志品·梵波罗延经》所说“彼诸淫欲法,不行乃至梦”的程度,在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完全...

    尹 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3854618.html